出台碳排放权配额登记、质押、处理打点步伐与操纵细则,并及时总结经验模式、乐成做法,国有企业挖掘出产与非出产过程场景。
(本报记者范昊天采访整理) 全国人大代表、重庆誉存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陈玮: 以数字技术赋能碳市场建设 数字技术是鞭策全国碳市场迈向更有效、更活跃、更具国际影响力的重要支撑,主动探索推进源头降碳、过程控碳、终端固碳举措,鼓励金融机构创新推出头向中小型制造和物流企业的碳配额质押、碳保险、碳债券等金融工具,中国人民银行湖北省分行党委书记、行长马骏: 让碳金融更好助力碳市场建设 建设更加有效、更有活力、更具国际影响力的全国碳市场离不开金融助力。
推广“行业(企业)+碳+金融”协同交易模式,鼓励中国数字碳市场方案走出去,要以数字技术赋能碳市场建设,增强市场流动性。
完善深度监管体系,制止质押标的无法处理、债权悬空等风险,建议对碳排放权是动产还是权利、碳排放权是否可质押等问题做出明确规定。
针对行业领域具备生态效益的重点场景加快方法学开发。
出具尺度化碳信用陈诉或碳评级,鞭策我国自主数字尺度与国际接轨,防范重复计算和碳信用泡沫风险。
加快尺度国际对接,构建全国统一的碳排放大数据平台,整合能耗监测、企业排放等多源数据。
助力实现“双碳”目标,支持区块链技术用于碳资产全流程数字化打点,嵌入碳排放测算模型,创新开展碳金融布局性存款、碳票据、附加碳收益绿色债券等多样化金融业务,通过市场手段高效实现减排目标,